“弱肉强食”是人类的生存真理吗?|《友者生存》

对狐狸模拟自我驯化的实验结果表明,狗能与人进行合作交流的认知能力应当也是自我驯化的产物。研究者的解释是,远古狩猎采集时期的人们,会在营地附近丢弃食物垃圾和大小便,这些对于狼来说是有营养的食物,于是那些相对不怕人、友善度相对高一点的狼就会到人类营地附近觅食,这些狼可能互相会进行交配繁殖,于是 友善的狼之间的基因交流就会增强,长此以往就出现了 自我驯化的结果。然后那时的人们会逐渐发现这些狼的友善度和合作交流能力,还能够帮助人们打猎,于是人们养狗的历史就此展开了。所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,小狗为什么会吃大便好像就容易理解了~
(图源网络,侵删)
人类如何在进化中取胜?
我们是由智人进化来的,而有化石和DNA证据表明,在智人存在的约20万-30万年的大部分时间里,我们 至少与其他4个人类物种曾共同存在于地球上。其中一些人类的大脑和智人的一样大甚至比智人的还要大,他们的聪明程度应当不亚于智人,他们的种族应当逐渐扩大而生存下去才对。
然而,事实是他们人口稀疏,虽然比其他非人类物种的技术更高明,但最终还是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那我们智人,又是如何在与他们的竞争中取胜而生存下来呢?
让我们在其他人类走向灭绝之际而逐渐壮大起来的力量,就来自于 合作性交流这种特定类型的友善度。与其他人类物种相比,智人能够相互交流传递思想,继承和积累历代的知识,所以有能力发明出更先进的打猎技术,有利于适应环境。尽管智人个体的聪明程度也许不如其他人类物种高,但智人拥有他们所没有的 强大社会网络。
人类自我驯化假说指出: 作用于我们物种的自然选择青睐更友善的行为,这些行为增强了我们 灵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。经过若干代繁育,那些友善度更高的、更懂得合作交流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,人类就是在这样的自我驯化过程中进化的。
(图源网络,侵删)
那么,有哪些证据能够反映出人类自我驯化的过程呢?
//头骨眉脊的厚度与长度
人体内的睾酮含量越高,眉脊就越厚,脸越长。睾酮本身不会带来攻击性,但睾酮水平会与其他激素共同作用,从而调节攻击性反应。
有研究者分析了20万年前到1万年前这段时间上千个人类的头骨,发现 晚期的头骨眉脊从面部伸出的长度缩减了40%,长度也短了10%,并且这种类型的变化一直在持续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睾酮水平的降低,说明 人类的攻击性在降低,友善度在提高;
//食指与无名指的比例2D:4D
母亲怀孕时雄激素水平高,其孩子的食指就会比无名指短,二者长度的比值叫做2D:4D,该比值越低则往往意味着更强的 冒险行为倾向和潜在攻击性。
有研究者研究智人遗骸发现,数万年前中 更新世的2D:4D比率低于现代人的比率,说明现代人比古时 人类的攻击性有所降低;
(图源网络,侵删)
//白色的巩膜
色素沉着是自我驯化的一个标志,在人类身上也有表现。除人类外,所有灵长类动物眼睛的巩膜都会因色素的存在而变暗,和虹膜界线没有那么明显,使他人无法看清它们是在看向何方。而 只有人类眼睛的巩膜是白色的,让他人能看到自己眼睛朝向的细微变化,这恰恰是为 方便人类的合作交流而进化出的巧妙设计。
与皮肤、虹膜、头发等部位可以有多种颜色不同,人类眼睛的巩膜一直是白色的,这样一种完全没有变异性的性状是十分罕见的,却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是自我驯化而产生的、为适应我们的 合作交流能力而存在的性状。
友善的反面:我们对“自己人”友善”,对“外人”极度残忍
我们是在友善度的自然选择下进化来的,可我们一直是友善的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人类历史上的 战争和屠杀暴行就是最好的反驳理由。
人类自我驯化假说指出:对于 形成我们心理理论的心理网络,我们已经 进化出了抑制它活动的能力,当我们在感受到威胁时,会关闭激活心理理论的心理网络,我们对他人情绪的体察会降低,这样我们就能对我们群体之外的人所具有的人性视而不见。
图源电影 |《浪潮》
催产素能通过与心理理论网络的神经元相互作用,从而放大杏仁核的威胁信号,并降低心理理论网络的作用水平,于是人们感受到更强烈的威胁,而不是与他人共情。
“这种失明是一种远比偏见更黑暗的力量”,由于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,我们的攻击行为就显得不必愧疚,人道、规则便会被人们抛弃,残忍的行为也就难以避免。
我们会根据 群体身份认同来判断陌生人的身份,对我们自己群体的爱增加了我们对不同身份的陌生人的敌意。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群体受到威胁后,就会 采取非人化的方式来看待威胁我们的群体。
非人化是指感知目标对象时, 将目标对象的人性进行剥离、将人感知为动物或其它非人实体的一种心理现象[1],表现为认为他人并未进化完全,或是将他人形容为“兽性野蛮”“蛆虫”“腐朽堕落”等。因为不把他们看作人类同胞,就能对他们施以最残忍的行径。
友善度在增强了群体内合作交流的同时,也 深化了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。在南京大屠杀、匈牙利的死亡行军、苏军的柏林强奸暴行、罗马尼亚的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事件中,非人化的影子无处不在。
图源电影 |《为奴十二年》
人类冲突的解决之道:非威胁性的接触
在二战大屠杀犹太人期间,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犹太人迫害。事后他们被调查时所提供的证词都表明,他们在战前与犹太人邻居、朋友或同事有密切联系,这给了研究人员启发。
二战后,研究人员发现, 唯一能可靠地减少群体间冲突的方法就是接触。如果不同群体能够在低焦虑的情况下走到一起,这些陌生人就有机会与对方共情。感到威胁会关闭我们的心理理论网络,而 非威胁性的接触则可以重启它。
如果我们自己群体的成员受到威胁,那么我们原本能够与外人建立的任何共情都会被阻断。而外人感到威胁,会反过来对我们的群体进行非人化,形成一个 相互非人化的反馈回路。
而如果 建立恰当的接触,就可以消除这种威胁感,即使只消除很短的时间,我们也可以 创造一种不同的反馈环路。为接触创造条件可以使社会联结更紧密,使我们对他人的想法更敏感。在与不同意识形态、文化或种族的人互动时,恰当的接触提醒着我们都属于同一个群体。
“我们的人生价值不在于我们征服了多少敌人,而在于我们交了多少朋友。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。”
“
专栏君
篇幅宜人性:★★★★★
趣味可读性:★★★★
科学严谨性:★★★★★
自从查尔斯·达尔文提出“适者生存”以来,适应的概念就一直与强壮、聪明和攻击性混为一谈。事实上, 我们在演化上真正的优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友善,一种与他人协调和沟通的高超能力。本书作者从认知演化视角出发,研究了人类长期以来的好伙伴狗及其近亲狐狸,以及人类自身的演化近亲倭黑猩猩,最终着眼于人类本身,发展出了 “自我驯化假说”。
但是,这种友善也是有代价的。我们对自己人有多么友善,对外人就有多么残忍。具有威胁性的外人被视为非人,被降级为亚人类,人群之间的冲突由此产生。 促使我们成为地球上最宽容物种的机制,也同时使得我们变得残忍。
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 看待文化和认知演化的新方式,并且传达了明确的启示:为了生存和繁荣,我们需要扩大“朋友圈”,把被视作外人的“他们”变成属于自己人的“我们”。
赠书活动
你是如何理解“适者生存”的呢?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,截至2023年3月15日(周三)中午12:00,大学堂编辑部会在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,选出最棒的3条评论,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提供的《友者生存》一书。
参考文献:
[1] 韩雨芳,喻丰 & 杨沈龙.(2020).非人化的原因、结果及对策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(06),1177-1181+1134. doi:10.16128/j.cnki.1005-3611.2020.06.020.
作者 | 啊森
编辑 | 草芽君
美编 | N
(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,欢迎转发至朋友圈,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,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)
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
夸夸群 | 熬夜 | 手机 | AA制 | 杠精 | 学婊
欲擒故纵 | NTR | 男子汉 | 择偶 | 分手
心理绘画 | 心理人 | MBTI | 心理咨询
家暴 | 出柜 | 吵架 | 童年 | 生育
同性恋 | 抑郁症 | 性教育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