庞德为什么不跟随马超投降刘备,而是投降了西凉的仇人曹操?

表面上,庞德之后“归降曹操”,风平浪静。曹操这边一向讲究厚待降将,手下张辽、张郃都混得如鱼得水,老百姓都乐呵呵说他们“跟对了人”。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?未必。就在大家以为风雨过去、庞德要开启崭新人生的时候,有些声音也冒了出来——有人讥讽他“背叛故主”,说他不过是政治投机;也有人为他鸣不平,毕竟“忠孝不能两全”,哪个人生来就喜欢做反复无常的人?庞德表面风光,内心的煎熬和压力却没人知道,谁也无法否认,他的选择让伤口又添一刀。这时候的庞德,其实挺像咱们大多数普通人——既想要安安心心过日子,又满怀对命运的不甘。观众席上,有人为他鼓掌,也有人送他嘘声。
没想到的是,刚以为庞德找到了新靠山,三国舞台忽然上演大反转。曹操的“唯才是举”,用人不问出处、只问能力。别说庞德这样的悍将,就连张辽、许褚这种“社会底层逆袭代表”,也能坐上高位。你以为这只是领导的“广开贤路”?其实还有一层厉害的逻辑——曹操不是为了做“大善人”,他要的是“天下有才,归心于我”。相比之下,刘备那边的情况就有点像家企“老人带新人”:关羽、张飞、诸葛亮这些老成员掌控大权,外来户想要混出头?难!别以为你有两把子力气,到了刘备哪里都能呼风唤雨,马超自己还发愁“英雄无用武之地”呢,更别提庞德了。此时此刻,庞德终于明白,“用人不疑”原来真不是随便说说的,这一拨人马能不能活出自我,格局大不同。大家都以为“东山再起”靠勇气,其实更多靠领导的胸怀和舞台。庞德眼见“庞二代”也有机会拼一拼,和曹操站在一条线,机会无限大,“家庭安全”也有保障,这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前面的隐忍和内心挣扎,到了这一步,都化成一句话:“得其所哉!”
表面上,庞德“高高挂起”,日子好过了。但可别小看后续的风浪。就算曹操讲究“照顾老家人”,但三国乱世,屁大点事都有翻车风险。庞德最终还是在和关羽的战斗中战死,没等到彻底享清福。家人的安稳看似有了着落,可“生死未卜、时局莫测”成了家常便饭。有不少将士,看到他如今的下场,反而更加警惕:时代洪流面前,个人改命太难。即便做了选择,也免不了无常的磨难。更难的是,随着时间推移,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越拉越大,庞德一家的生存空间并不像表面上看得那么宽广。有人甚至担心,如果曹魏政权再变起风云,谁能保证“降将之家”不再成为牺牲品?对每一个时刻要在战场和命运之间做选择的人来说,无论怎么选,都像是在下盲棋。
仔细想想,有的人说庞德眼光毒辣,选对了发展方向,被曹操高看一眼;其实,冷静点儿想,这种所谓的“聪明人决策”,放在那样的生死隘口,有多少是真正的幸运?要是都像曹操这样,让“外来户”“二代们”混出人样,那大家还用发愁子孙后代的生活吗?真要都像刘备那边,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的娃娃们天天“铁饭碗”,庞德有啥奔头?但转念一想,把这种选择吹得天花乱坠,不就是无非把选择的风险和焦虑“换了个说法”给包装了一遍吗?“忠义”也好,“机遇”也罢,到头来还不都是跟着大势“见风使舵”!中国人讲家国情怀,其实到头来,谁不是想让家人过好?那些只讲理想不管现实的说法,也未免太理想化。我们要真给所有降将家属都安排上,谁还拼死守旧主?
现在你怎么看庞德?如果你在那个年代,是会像他一样“押宝”曹操,赌个“二代翻身”的机会,还是宁可跟着故主走到黑,为“忠义”冒险?所谓“用人唯才”到底是机会,还是只能在乱世里跑跑龙套?你觉得,是不是只有结交“有格局的老板”,才能让一家人有好日子过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