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邯杀了项梁,项羽为何不杀章邯还封他为雍王?别小看项羽

项羽,这个名字几乎成了“勇猛”和“鲁莽”的代名词。很多人常常把他简化为一个只知道冲锋陷阵、头脑简单的英雄。然而,历史人物可从不简单。他的性格复杂,充满矛盾,既有令人钦佩的勇气,也有让人深思的决策。
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,有一段描述了项羽攻打外黄的事。起初,外黄顽强抵抗,没有顺利攻下。几天之后,外黄终于投降,然而项羽却因无法立即取得胜利而怒火中烧,竟然决定屠城,准备杀掉城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。就在此时,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——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,突然前来劝阻项羽。他的建议出人意料地理性。他告诉项羽,外黄百姓之所以投降,是因为彭越逼迫他们,百姓害怕所以才选择暂时降服,期待项羽的到来。如果项羽再屠城,百姓不仅没有归顺之心,反而会愈加恐惧。这个孩子分析得十分透彻,他指出,如果继续这样的暴行,不仅外黄无法稳固,周围的梁地十多个城邑也将因为恐惧而拒绝投降。项羽听后沉思片刻,终于改变了主意,决定赦免那些原本即将被屠杀的百姓。就这样,项羽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暴动,东至睢阳,沿途的城市纷纷争先恐后地投降项羽。
项羽的决策充满变化,时而鲁莽,时而能听取他人劝告。显然,他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一意孤行,也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明智的选择。
另外,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还有一段关于章邯与项羽之间的盟约。当时,章邯派人去见项羽,提出希望能与项羽达成和约。由于项羽粮草短缺,便同意了章邯的请求,约定在洹水南的殷墟上缔结和约。缔结盟约后,章邯向项羽哭诉赵高的暴行,项羽心生同情,于是封章邯为雍王,并安排他驻扎在楚军阵营中。同时,项羽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,率领秦军前行。然而,在随后的行动中,项羽却大肆坑杀了20万投降的秦军士兵。
展开全文
虽然章邯投降项羽时双方确实缔结了协议,且盟约中显然没有提及保护秦军士兵的内容,因此项羽可以理直气壮地处决他们。这些士兵本来就曾对项羽发动骚扰,史书记载他们在私下议论,认为若不能打败项羽,自己将被送往东地,家人也会受到秦朝的惩罚。反过来看,项羽与章邯的盟约或许更像是一场政治交易,章邯与项羽的关系复杂而微妙,彼此的利益紧密相连。
至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,这一举动更是表现了项羽自信的权力欲。作为楚军的主帅,项羽在这时已经把自己视作即将继承天下的英雄,而这种分封行为表明了他对未来的布局。项羽把章邯安置在关中,实际上是利用章邯的力量来对抗刘邦,确保自己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地位。
还有一段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中提到项梁的死。项梁在与秦军的战斗中骄傲自负,最终死于乱军之中。虽然战死的真相并不完全清楚,但可以确定的是,项梁的死并非是章邯亲手所为。古代战场上,战死并不意味着仇杀,而是常见的战争结果。项羽作为贵族出身的人,深知这种在战场上死去的意义,不会把战死的恩怨带入个人情感之中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项羽对项梁的死并没有过多的报仇心理。
综上所述,项羽虽然以勇猛著称,但他复杂的政治手段、能屈能伸的决策能力,以及对历史局势的深刻洞察,都表明他不仅仅是一个“武力至上”的简单人物。他有着复杂的心智和鲜为人知的细腻,值得我们更全面地去理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