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寺4.52亿买地搞房地产,方丈有18家公司,佛家已变成商家
少林寺又上热搜了,这次不是因为武僧表演铁头功,而是4.52亿拍下郑州一块地。网友扒出买地的公司老板竟是释永信,这位方丈名下还攥着 18 家公司,从房地产到演出经纪样样掺乎。
铁嵩科技的“出生证”,比唐僧的通关文牒还直白。2022年成立,注册资本正好4.52亿,经营范围含房地产开发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—— 这哪是开公司,是为拿地量身定做的 “工具人”。
网友笑:“普通房企拿地还得走流程,少林寺直接开个公司当马甲,这操作比孙悟空变戏法还溜,就是不知道土地出让合同上,盖章是用少林寺的公章,还是公司的财务章?”
最妙的“地块用途”。3.82万平方米的地,要搞零售、餐饮、酒店、演出综合体,这哪是建寺庙配套,是把嵩山的香火延伸到郑州CBD。
有郑州网友调侃:“以后去少林寺不用爬山了,在郑东新区就能拜菩萨、看武僧表演,顺便住酒店买特产,释永信这是把‘一站式服务’玩到了佛门,比万达还懂综合体。”
拿地的“时机学问”。底价成交,不抢不夺,低调得像念经,可明眼人都知道,这地段未来升值空间比武僧的轻功还高。
网友算账:“4.52亿买地,建成后卖酒店公寓、商铺,保守估计赚10亿,这回报率,比信徒捐香火钱快多了,难怪释永信不当高僧当 CEO。”
释永信的“持股清单”,比少林七十二绝技还复杂。18家公司,从文化传播到酒店管理,全靠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控股,他自己占80%股份 —— 这哪是方丈,是妥妥的集团董事长,工商信息上的 “最终受益人” 四个字,比袈裟上的金线还晃眼。
最讽刺的“佛门与商圈”。以前和尚化缘靠钵盂,现在释永信融资靠公司;以前武僧练拳护山门,现在员工跑业务冲 KPI——这哪是传承,是把 “阿弥陀佛” 改成“欢迎光临”。
有前员工爆料:“少林旗下公司开会,开头不是念经,是喊‘加油干,年底分红’,武僧下班还得去给楼盘开盘撑场面,穿袈裟敲锣,比舞狮队还忙。”
“商业化”的边界争议。有人说少林寺要养活几百号人,商业化正常;可网友翻出财报直摇头:“18家公司一年赚的钱,够养十个少林寺,释永信开豪车、戴名表,这哪是养活寺庙,是肥了自己。”
更有人质疑:“他持有的80%股权,到底是个人的还是寺庙的?要是国有资产,这操作怕是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还大胆。”
寺庙的“赚钱套路”,比佛经还厚。五台山的香卖几百块,五爷庙捐款堪比印钞机;少林寺更狠,直接拿地盖楼——这哪是修行,是把 “信仰” 当生意做,香客的虔诚,在他们眼里怕是“客户转化率”。
和尚的“工资单”,比白领还体面。月薪几万,开豪车,拿苹果手机,现在当和尚还得研究生学历 —— 这哪是出家,是应聘高薪岗位,门槛比考公务员还高。
网友笑:“我邻居家儿子考不上研,想去当和尚,结果寺庙要佛学院硕士,还得会英语,现在念经都得说‘阿弥陀佛,Welcome to Shaolin’。”
信仰的“贬值速度”。以前寺庙是心灵寄托,现在成了打卡地;以前拜佛求心安,现在怕被坑钱——这哪是世道变了,是和尚们把“慈悲为怀”改成了 “利润为本”。
少林寺的“身份之谜”。创建于北魏,本是国有资产,现在成了释永信控股的商业体 —— 这哪是改制,是把 “千年古刹” 包装成了 “私人企业”。
网友追问:“国有资产怎么就成了个人控股?这程序怕是比达摩洞的传说还神秘,得请纪委来念念‘紧箍咒’。”
对比“老和尚与新方丈”。以前的少林寺方丈,穿粗布僧袍,住简陋禅房;现在的释永信,西装革履谈生意,名下公司比徒弟还多 —— 这哪是传承,是把 “清修” 换成了 “应酬”,佛经换成了合同。
网友的“灵魂拷问”。“当方丈成了CEO,寺庙成了开发商,我们拜的到底是佛,还是释永信的商业帝国?”“少林地产开盘,会给业主开光吗?房产证上写‘佛光普照’吗?” 这些调侃背后,是大家对信仰被商业化的失望。
说到底,少林寺4.52亿买地,不过是佛门商业化的冰山一角。释永信的 18 家公司,比任何谣言都更能说明问题 —— 这里早已不是 “跳出三界外” 的净地,而是“融入五行中”的商圈。
只是不知当武僧们穿着西装去卖房时,还能不能想起 “禅武合一” 的祖训;当释永信在董事会上敲锤时,会不会念一句 “罪过罪过”。
或许正如网友说的:“现在去少林寺,该拜拜会计菩萨,求他算算清楚,到底哪笔钱是香火,哪笔钱进了个人账户。”
毕竟,信仰可以商业化,但不能私有化,佛门可以与时俱进,但不能忘了初心,不然,千年少林,迟早变成 “少林集团”,方丈变成 “董事长”,武僧变成 “销售员”,那才是最大的悲哀。
点击进入专题:
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被查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